“上交所將聚焦催生新質生產力,不斷優化發行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關鍵制度,引導資本投向前沿技術、先進制造和未來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11月1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邱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者大會上的發言,再次點題資本市場“科技敘事”邏輯。
在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焦點的當下,新產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尤其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今年以來,從融資端、投資端到產品端,一系列創新舉措漸次落地,逐步搭建起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
首先,融資端的“精準滴灌”,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首要環節。
年內,資本市場圍繞融資端持續深化改革。一方面,進一步強化科創板的“硬科技”屬性,科創板改革“1+6”政策等陸續出臺,確保資源流向真正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另一方面,再融資與并購重組機制不斷完善,支持已上市科技公司通過便捷的融資渠道加大研發投入、整合產業鏈資源。
這些舉措構建起一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體系,確保優質科技公司在從初創到成熟的各個階段,都能獲得所需的金融活水,從而實現資本對創新領域的精準滴灌。
其次,投資端的“引水開源”,是構建良性創新生態的保障。
科創企業投入高、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往往需要更大規模的耐心資本投入和更靈活、更包容的融資環境。今年1月份,《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發布,重點引導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在一級市場,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持續發力,成為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4.4萬億元,在投項目15萬個,在投本金8.97萬億元,其中投向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和在投本金占比分別為50%和54%。
在二級市場,更多中長期資金正在加速入場。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
最后,產品端的擴容,為風險分散與價值發現提供更多可能。
今年以來,聚焦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領域的科創主題ETF不斷推出,豐富的產品矩陣滿足了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不僅匯聚更廣泛的社會資本支持創新,也通過市場化的交易機制,持續對科技企業的價值進行動態評估與發現,形成正向激勵。
目前,A股“含科量”持續提升,A股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已超過一半,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四分之一,一批新經濟龍頭企業正在崛起。
正如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所言,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創新趨勢深刻變化的今天,無論是融資端,還是投資端,都對資本市場發展和功能發揮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只有不失時機深化改革,不斷增強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提升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可以預期的是,一個服務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資本市場新生態正加速形成。這不僅是資本市場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以制度創新的確定性,去擁抱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最終為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