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中國食品名城”的河南漯河,這座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半壁江山的城市,“保險+期貨”正以獨特的風險分散功能,為當地飽受價格波動困擾的中小養殖戶筑起一道堅實的風險“防護網”。
養豬能手的“新困惑”
漯河畜牧業發達,其中生豬養殖是支柱產業,占當地畜牧業產值的比例為70%。該市5個縣區中有4個是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年生豬出欄量超300萬頭,匯聚了以雙匯為代表的生豬產業鏈龍頭企業,以及眾多中小養殖戶。但是,近年來生豬價格波動劇烈,加上非洲豬瘟等疫病風險,養殖戶尤其是中小規模養殖戶面臨著“養得好卻賣不好”的困境。
“以前我只要把豬養好就能賺錢,現在把豬賣了還有可能賠錢?!变鸷邮雄背菂^孟廟鎮新天利養殖場負責人王如意感嘆道。??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作為畜牧養殖專業的科班出身,王如意擁有20多年的生豬養殖經驗,對生豬養殖的各個環節了如指掌,最高年出欄量2000余頭。然而,面對價格波動風險,他也不得不考慮縮減養殖規模。
漯河市畜牧局副局長吳忠輝表示,大型養殖企業可以通過延伸產業鏈、規模化經營、期貨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生產成本,具有一定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但中小養殖戶幾乎不具備直接參與期貨市場的能力,在豬價波動加大的情況下,如何構建穩定產業發展的風險“防護網”,保持生豬業持續健康發展,以及維護中小養殖戶的積極性和養殖信心成為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而“保險+期貨”模式的落地提供了破題之道。
生豬期貨上市首日,漯河臨潁縣便開展了國內首單生豬收益指數“保險+期貨”項目。據了解,河南智勤養殖有限公司作為該項目的第一批“嘗鮮者”,最終獲賠18萬余元,成功規避了生豬價格下跌風險,緩解了經營壓力。
5年來,“保險+期貨”在漯河累計服務養殖戶約239戶次,承保生豬22.58萬頭,提供風險保障近4億元。項目賠付率在不同年份雖有波動,但整體效果顯著,為當地養殖戶應對價格下跌撐起了“防護網”。
“生豬是‘菜籃子’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廣大養殖戶和農業農村經濟的基礎。因此,國家推出能繁母豬和育肥豬等政策性保險,旨在保障生豬養殖過程中面臨的疾病、自然災害等風險,對養殖成本進行有效保障。但是,這類保險并不能幫助養殖戶應對價格波動?!kU+期貨’一經推出,對政策性保險起到了有力補充,并構建起多層次的風險保障體系。”太平洋產險漯河中支總經理韓明杰說。
“漯河模式”走向全國
“保險+期貨”之所以能在漯河迅速推廣并常態化運行,韓明杰歸因于“三重支撐”:一是政策“托底”,財政補貼讓養殖戶“投得起”;二是專業“護航”,大商所、期貨公司緊密聯動,精準定價,對沖風險;三是需求“導向”,從單戶試點到全域覆蓋,“保險+期貨”方案持續優化,適配產業需求。
吳忠輝介紹,漯河市政府通過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連續5年在預算中預留部分資金用于保費補貼,形成了穩定的政策支持機制。目前,漯河生豬“保險+期貨”項目中,各級政府、社會資本補貼保費比例約70%,農戶自繳保費比例約30%,極大地降低了參保門檻。
“一開始,我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為200頭生豬買了‘保險+期貨’產品。”王如意告訴記者,當時有政府補貼,他只在一頭生豬上掏了20多元的保費,一個月后竟然賠了7.5萬元。從那之后,只要有“保險+期貨”項目,他都會主動參保。
在推廣生豬收益指數“保險+期貨”項目時,漯河市政府、期貨公司等項目參與方發現,收益指數是通過測算得來,養殖戶難以直接觀察指數走勢。因此,項目組在推進大商所2023年“農民收入保障計劃”時,將最初的“生豬收益指數”簡化為直觀的生豬價格險,養殖戶可以通過期貨盤面直接查看價格走勢,其對“保險+期貨”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大幅提升。
“現在,我會根據價格走勢來決定投保的時機和數量。價格低時多買點,高時則少買點。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轉變,正是‘保險+期貨’項目不斷優化的結果。”王如意說。
對此,浙江濟海貿易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養殖戶的這種轉變是期貨市場希望實現的目標——培育養殖戶的風險管理意識?!啊kU+期貨’的本質是預防風險,因此需將現貨和期貨結合起來看。只有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意識,才能使‘保險+期貨’可持續發展?!彼f。
據了解,如今,漯河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已進入常態化推進階段,不僅在當地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吸引周邊地市政府前來考察學習,“漯河模式”正逐步在河南乃至全國推廣。

